教材实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凤凰要闻 教材实验 母语教育 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 凤凰期刊 凤凰读书会 凤凰论坛 凤凰研修营
教材培训 教材答疑 教材研究 评价与测试 实验交流 教学辅助资料
  三下   二下   一上
  三上   二上   一下
  四上   五上   六下
  六上   五下   四下
  一上   一下   二上
  二下   三上   三下
  四上   四下   五上
  五下   六上   六下
       苏教版教材服务热线
       教科书教学辅助用书介绍
       二年级上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二年级下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一年级下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一年级上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苏教版教材配套小学语文试卷...
       苏教版教材配套写字册(毛笔...
       苏教版教材配套写字册(硬笔...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百问系列(识字写字)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百问系列(识字写字)
朱家珑 王向东

拿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的编排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作为编者,请问这
    部分的编排有些什么考虑?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这一内容的编排,我们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识写分流。多认少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因为词句是用一个个的字组成的,字识得太少,阅读和习作必然会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打好识字的基础,认识足
    够数量的汉字。
    这套课本按照识写分流的方法安排生字,学生学习两年语文,大约可以认识1 500
    个字左右。其时的识字覆盖率就可达到96%,也就是说,学生阅读500字的短文,不认识的字将只有20个,识字与阅读的矛盾便大大缓解了。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1994年就运用的这种编排策略,与《标准》中“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多认少写”的要求不谋而合,并在“国标本”的编写中继续被采用。
    二是注意揭示汉字的规律
    学生识字,就是意味着形、音、义三个因素之间联系的形成。以往识字教学形成这种联系主要是靠机械重复,即教师带领学生循着一个固定的套路反复地去拼字音,数笔画,说部件,联词语。用这种机械重复的方法虽也能建立起形、音、义之间的联系,但事倍功半,效率很低。
    我国心理学家艾伟早就指出,用“六书”去解释生字能建立牢固的形、音、义联系。教学实践也证明,深入浅出地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渗透“字理”,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部分便有意识地揭示了一些汉字的造字规律,尤其是形声字的规律。在2 500个常用字中,形声字占2 100个。形声字一半表音,一半表义,在字形结构上都有其共同具备的基本部分。我们用转转盘的方法给一个声旁加上不同的形旁,就能够合成一串字。学生掌握了形声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加上汉语拼音的帮助,识字效率便可大大提高。
    三是博采众长。运用各种方法教学生识字
    用哲学观点来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其长处,也会有短处。编写识字教材,如果“闭关自守”,或是“从一而终”,难免失之偏颇。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了各种识字教学的优秀成果:既从传统的识字教材中吸取营养,将识字材料编成韵语,又取“集中识字,提前读写”等现代教改实验中的先进成分;既有集中识字,又有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有容乃大”的教材特色。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基础上,我们大胆创新,编写出了专家首肯、老师欢迎、学生喜爱的“词串”,成为教材的一大“亮点”。
    教材的生字是按照什么原则安排的?为什么有些笔画多、较复杂的字排在前面,而简单易写的字却排在后面?
    生字的编排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因为语言是一个系统,那么,作为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也必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所以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识字教学系统。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严格遵循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尽量先安排高频字和覆盖率高的字,以利于识字的巩固和日后的读写实践活动。二是尽量先安排常见的偏旁部首及构字能力强的基本字,如一年级(上册)的“认一认”,使之成为今后学习合体字的基础。三是尽量先安排笔画较少比较简单的字,后安排笔画较多比较复杂的字,如: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中、青、不、村”等字,而“冲、晴、还、树”就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一年级(下册)让学生学习“波”和“女”,二年级(上册)再学习“婆”;一年级学习“土”,二年级再学习“吐”,等等。
    当然,有时我们也会遇到难题,如在确定每册要求会写的生字时,我们想先安排一些简单的常用字,课文中却偏偏没有;我们想先安排独体字,再安排合体字,却又要考虑让学生逐步学习一些偏旁。当碰到这样的矛盾时,我们便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的精神,将使用频率的高低作为首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决定选字的先后顺序,这样也就出现了一年级(上册)安排“样”二年级(上册)才安排“羊”。的情况。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先学整体,后学部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再说,从学生识字心理来考虑j并非字形简单笔画越少的字学生便越觉得简单易学,也不一定字形越复杂学生就觉得越难学;识字的难易度与字的复现率密切相关,字形显得规则方正的字学生会觉得容易写好。照此看来,适当来一点“由繁到简”也未尝不可。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生字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安排的? 按照惯用的分法,教材的生字通过两种途径来安排: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注意吸纳各家之长,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为我所用。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看图读韵文识字。吸收传统识字教材(如《便蒙六言杂字》)的编写经验,将表示同类名物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组成似诗非诗的小韵文。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1——“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桃花杏花梨花”。二年级(上册)的“识字”     l——“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表面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又押韵上口,便于记诵。为帮助学生了解字(词)义,每课还配了情境图。二年级(上册)的“识字”2、5、6课也属此种形式,与前面的两册一起,分别编人了有关四季风物、动物、蔬菜、街道、军事、节日、旅游、体育、乐器等方面的词语。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有独到的效果。
    二是看图会意识字。主要是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并附有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的相关韵文。如二年级(上册)“识字”3和“识字”7,便是通过表现“笔、灶、尖、歪、尾、看”等字的图与文字关系的比较,使小学生初步认识到会意字的组合规律。学生在识了这些字以后,再读后面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这几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对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也是大有好处的。
    三是“转转盘”识字。先显示同二个声旁、的形声字,再将这些字编进一篇韵文,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和“识字”8、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和“识字”8均属于这种形式。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课文先以转转盘换偏旁的方式,转出了。“猫、锚、喵、描、瞄”等一串同声旁的形声字,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这几个字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之后,又配了相应的语境儿歌“船上有只锚”供学生阅读,在加深理解字义的同时,领悟到形声字的学习方法——“看看偏旁就知道”。
    专门安排“识字”课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集中地识一批字,并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除此而外,大量的识字任务要靠“随课文识字”来完成,这也符合“在阅读中识字,识字是为了阅读”的整体观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识字教学原则。
    无论是随课文出现的生字,还是“识字”课文中的生字,凡是要求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出现;只识不写的字则列在田字格上面的两条绿线间,表示学生只要学会了这些字,阅读课文就会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为了练好小学生的写字基本功,所有要求书写的生字,我们都根据国家语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的标准,一一展示笔顺,以便小学生在描红、仿影、书写时有所遵循。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非常重视写字,学生在用了这个教材以后,字确实比以往的学生写得好。请问以后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没有整体考虑?
    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还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人们常说:人能写字,字能写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而写字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写字训练作了整体考虑。
    从纵的方面看,写字训练贯串小学阶段的始终。低年级段主要安排了铅笔字的训练,要求学生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中年级段主要安排钢笔字训练和毛笔字训练。钢笔字训练,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训练,从描红、仿影到临帖,要求逐步做到写得匀称,字面干净。此外,还要安排使用和保管钢笔、毛笔、墨水、墨汁等书写工具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年级段,除了继续安排毛笔字的训练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速度。
    从横的方面看,坚持“识写结合,描仿人体”。所谓“识写结合”,就是识什么字,就练习写什么字;所谓“描仿人体”,就是通过描红、仿影,使学生的字渐“人”楷书之“体”。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我们在生字下面设计了相应的描红练习,并设计了配套的“习字册”,供学生描红、仿影和临写。这样做,不仅巩固了所学生字,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字机会,让学生通过科学训练写出一手好字。
    将“成语”编进教材。应该说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对此编者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从小学低年级就让学生学习成语?
先说说为什么要将成语编进教材。老师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词汇积累是个大工程。众所周知,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比如“青出于蓝”,原出自《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学生超过了老师或后人胜过了前人。如此复杂的意思只用“青出于蓝”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无怪乎启功先生将这种带有典故性质的成语比作“集成电路”。成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让小学生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重视成语积累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成语的文化含量高。不少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典故或寓言、神话故事。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文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因此,学习成语不光是积累语言材料,也是在学习文化。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厚了,领悟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增强了。
    那么,为什么要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做这件事呢?这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的。古人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我们就是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从低年级起就让他们积累一些成语,以打好人生的“底色”。
    “成语”部分的编排有没有什么特点?对教学有着怎样的要求?
    只要将教材读上两遍,成语部分的以下几个鲜明特点还是不难发现的:
    1.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章炳麟语),根据小学生记忆的这一心理特点,将生字编成韵语让小学生记诵是传统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传统蒙学的这一成功经验,我们将成语组合成了押韵合辙的“成语歌”。
    2.具有排列有序的特点。成语歌编人哪些成语,怎么编排,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的每对成语,有的意思相近,有的意思相反,有的意思相承,有的可用前者解释后者。如: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寒来暑往 星移物换
    显而易见,成语歌中的前一成语与后一成语的意思相近且相承。整个的一组成语以“块”状出现,都是围绕“时间过得很快”这个意思的。
    3.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成语”出现在单元练习中,它没有游离于单元之外,而是与课文、与其他内容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意义与课文内容相互关联,学习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一年级(下册)练习8的一组成语:
    临危不惧 多谋善断
    从容不迫 方寸不乱
    显然,看到这些成语,学生自然而然会将之与“司马光”联系起来。
    二年级(上册)练习4是这样一组: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学无止境 一往无前
    在学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后,学生理解其大意便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正因为“成语歌”有着押韵上口、成块成包、似曾相识的特点,因此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应是教学的重点。当然,学生会背成语歌,这只是学习成语的第一步,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感悟。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用过去那种解释词语的方法来教学成语,在“理解”上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让学生了解大意即可,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激发学生“读”和“背”的兴趣上,这就好比牛儿吃草,先把革吞下去,以后再来慢慢反刍。学过的“成语歌”要让学生经常温习,还可以让学生按义类分别列举成语。要鼓励学生平时处处留心,学课文,读课外书,看电影,看电视,跟人谈话,如果读到或听到成语歌里的成语,就要想一想,人家是在什么场合用的,是怎么用的,并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学过的成语。
    对于“读读背背”中除“成语”外的那一块的内容,教学时应该注意什么?
    “读读背背”的内容除“成语”外,包括名诗选萃、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谜语、楹联、儿歌等。“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这些语言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或哲理,反映了创始者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这些内容让学生读读背背,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汇、读书明理、做人处事都大有裨益。
    要求读背的语言材料,只要能认识里面的字,熟练地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需多讲,更不要旁征博引。只需学生粗知大意,其中不懂的地方无需深究,不必苛求。学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慢慢地也就懂得了其中的蕴涵。老诗人臧克家在谈到儿童读诗时说:“孩子对其中某些诗,听了能懂,读了顺口,一定会感到有趣味,立即就能成诵的,如李白的《静夜思》……我觉得不懂也没关系,把绝句当歌唱,先把它成诵,首先被诗歌唱的音乐性所打动,由音渐渐到义。音,动听,也动心,一时不懂,早晚会懂的。”老诗人的这番话,对我们应该不无启发。

阅读16936次 · 2009-07-03
设置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凤凰语文,在很多教师的使用习惯中,经常被称为凤凰语文网,小学语文凤凰网,凤凰语文论坛以及凤凰教育网等

凤凰语文,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专业的中小学语文教案,中小学语文ppt课件、中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给予树教学设计等内容,是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分享论坛。
友情链接:高铁乘务学校 铁路学校 成都高铁学校 高铁学校招生 高铁学校

网站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3015862号-1
网站公安局备案编号:200303E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