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实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凤凰要闻 教材实验 母语教育 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 凤凰期刊 凤凰读书会 凤凰论坛 凤凰研修营
教材培训 教材答疑 教材研究 评价与测试 实验交流 教学辅助资料
  三下   二下   一上
  三上   二上   一下
  四上   五上   六下
  六上   五下   四下
  一上   一下   二上
  二下   三上   三下
  四上   四下   五上
  五下   六上   六下
       苏教版教材服务热线
       教科书教学辅助用书介绍
       二年级上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二年级下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一年级下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一年级上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苏教版教材配套小学语文试卷...
       苏教版教材配套写字册(毛笔...
       苏教版教材配套写字册(硬笔...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材实验 > 教材培训 > 抓住联系,异中察同——国际本(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备课札记

抓住联系,异中察同——国际本(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备课札记
高林生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正如恩格斯所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如何运用哲学观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我们钻研教材,并用以搞好课堂教学呢?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为例,说说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抓住内部联系,由已知走向未知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所谓“故”,就是已知,而“新”则是指未知。怎样做,才能从已知走向未知呢?关键是要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有机联系。先请看《英英学古诗》一课。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课文中那首古诗《静夜思》是有一定困难的,可以算作“未知”。但是,下面英英所说的那段话,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能够大体读懂的,可以算作“已知”。所以,我们只要能够引导学生将英英所说的这段话读通、读懂,并将它与《静夜思》中的句子关联起来,让他们经历一个由此及彼、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不太困难了。其实,在本册教材中,一篇课文内部存在着有机联系,具有辩证关系的例子俯拾皆是。就拿《识字7》来说吧!需要掌握的生字:“亭”、“停”、“闻”、“鸟”、“鸣”,就与下面那一段韵文息息相关。“停”的字形和意思不就是一个人(单人旁)来到小亭旁边驻足歇脚吗?“闻”字不就是一个人打开了两扇门“侧耳听”那幅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吗?而“鸟”和“口”组合在一起,自然也就是鸟“鸣”了。在教学时,我们只要通过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插图、文字和那段韵文的有机联系,他们就会较为容易地把握生字的意思,十分便捷地从已知走向未知。

系统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散落在课文中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连缀成网络,那么,这篇课文所拥有的“整体”功能就一定会大于“部分之和”。

二、抓住内在联系,举一隅而三隅反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把举一反三的能力视为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那么,形成举一反三能力的关键在哪里呢?日本创造学会的先驱市川久弥教授在《创造工程》一书中指出:“我的创造性科学或创造工程学的理论系谱,源于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对自己创造的经验总结的基本点,即‘我们必须指向目标,与其说是找出相似和相异,倒不如说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的相似……内容虽然不同,但其形式,其部分间的排列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看,后律的范围逐渐扩大,有包容一切的倾向。”’这也就是说,创造的关键是“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的相似”。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两课:一课是《有趣的发现》,另一课是仙、动物过冬》。《有趣的发现》一课说的是达尔文在考察一个小岛时发现:这里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却无法生存。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里的生态环境与众不同——“经常刮大风”。抽绎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道理,即达尔文学说的精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表面上看,这两课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这两课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动物的形态及生存方式都要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有云:“智者察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而愚者不足。”它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从千差万别的症状看到相同的病因,而庸医只能看到表面上各异的症状,而看不清真正的病根。与此同理,如果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能够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看问题,并能在教学中通过必要的暗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趣的发现》和小动物过冬》两课之间的内在的某种联系的话(请注意,这里绝不是要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显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而是要让他们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对普遍联系的观点有一点内隐的、形象化的察觉),那么,学生是不是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建立起更高层次的上位理论了呢?果真如此,那将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再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发现“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并将它们有机的关联起来,也就是独创了。

三、抓住内在联系,拓展认知的空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的《识字6》是这样一篇词串韵语识字课文:

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显然,这是选择了祖国的北方草原、东海之滨、南国海岛、西部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景物串连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篇“准韵文”。它所要描述的是祖国的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一课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一年级上册中《家》那一课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就能使学生原有的对“祖国”这一概念的具象认知得到进一步拓展、放大了吗?俗话说得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没有大海一样广袤无垠的大舞台,鱼儿难以练就搏击风浪的真本领,没有蓝天一样上下千仞、纵横万里的广阔空间,鸟儿难以练就穿云破雾的翅膀。所以,我们从把握教材前后的联系人手,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课与课之间的内在的隐性联系,就能搭建起一个更加宽阔的认知平台,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中去,就会使那些充满灵性的思维火花不断的进发,并不断地得到认同和放大。

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例子,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具有这样或那样内在联系的课文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去认真地琢磨。

话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篇课文内容,课文与课文之间会存在着相似的联系呢?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他说:“人的思维之所以依照相似性进行活动,其直接的原因在于:人的神经网络中的信息活动,乃是基于以相似的信息(这个信息有外部输入的,也包括大脑中自己产生的)为中介而自我进行的相似激活、相似联系、相似催化、相互调制、相似匹配的原理而工作的。……人生活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客观世界中那些俯拾皆是的相似性运动,必然要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来。所以,人的思维的相似性活动,是受到上述几个方面的相似性原理的制约的。”我们说: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人呢,又是生活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客观世界中那些俯拾皆是的相似性运动,必然要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来。所以小至字词句篇,大至课文与课文之间,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大自然经常把宏观的相似现象展示给人们,而将其相似的基因和原理隐蔽着,让人们去寻找、去研究,谁寻找出这个现象的根本原理,谁就会发现更多的成果。”

最后,我们简单说说。,如何抓住事物内部联系的问题。高士其先生说过:“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姿百态,但究其内在的本质,都有其相同的哲理,当我们摸清了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后,就需要开始去寻找他们内在的共性,这才是一个明哲、智慧的做法,也是认识事物的最好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通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真谛。”(见高士其先生为《相似论》所写的《序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从高先生的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要特别注意以下三条:

第一是要确立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误区。误以为:“科学”就是分析。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常常会把那些本来是融为一体的东西强行分解成若干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显性的“知识点”,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片,把本来客观存在内在联系的课文人为的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分析是必要的,但分析又是有度的。这就如同水是由氢和氧构成的一样,如果你把它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它也就不具有水的功能了。

第二是要认真地研究“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真正把“一”举好。从宏观上看,人的社会活动无非两类,一类是认知活动,二类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基础的、是外显的,认识活动是内隐的,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中,实践活动的身份非常特殊,它是目标,也是手段。它既是一个人获得内隐认知的必然手段,又是一个人内隐认知能够显现的必然方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实践活动,既是所要追求和达成的显性目标,又是培养学生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基本和重要的渠道。如果不从这些最为基本的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人手,就会使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之相反,仅仅追求实践活动显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不注重寓于其中的内隐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那就会导致语文教学价值和终极目标的失落。正如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先生曾断言的那样:“创造发明,不仅是人的外在的辛勤劳动,而且也是人的内在的科学思维,科学就是在这样的内外和谐和主客观的统一中产生。”因此我们说,在“举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扎扎实实地识字,工工整整地写字,仔仔细细地读书,规规矩矩地背诵,大大方方地进行口语交际和认认真真地作文。在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显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去培养他们的内隐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储备势能。

第三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去“寻找他们内在的共性”,并适当地进行迁移,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列宁说:“要想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亦如布鲁纳所指出的那样:“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有意使儿童更加能动地察觉事物怎样相互影响或相互联系——这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事物多重决定论的观点的一种入门。”

禅家语曰:“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各异现象的背后发现那些相对统一的规律呢?也同品味爽口清心的盐水一般,需要亲口尝一尝。
 

阅读3807次 · 1905-06-22
设置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凤凰语文,在很多教师的使用习惯中,经常被称为凤凰语文网,小学语文凤凰网,凤凰语文论坛以及凤凰教育网等

凤凰语文,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专业的中小学语文教案,中小学语文ppt课件、中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给予树教学设计等内容,是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分享论坛。
友情链接:高铁乘务学校 铁路学校 成都高铁学校 高铁学校招生 高铁学校

网站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3015862号-1
网站公安局备案编号:200303E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