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实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凤凰要闻 教材实验 母语教育 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 凤凰期刊 凤凰读书会 凤凰论坛 凤凰研修营
教材培训 教材答疑 教材研究 评价与测试 实验交流 教学辅助资料
  三下   二下   一上
  三上   二上   一下
  四上   五上   六下
  六上   五下   四下
  一上   一下   二上
  二下   三上   三下
  四上   四下   五上
  五下   六上   六下
       苏教版教材服务热线
       教科书教学辅助用书介绍
       二年级上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二年级下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一年级下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一年级上册教学参考用书的说...
       苏教版教材配套小学语文试卷...
       苏教版教材配套写字册(毛笔...
       苏教版教材配套写字册(硬笔...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孙景华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关注衔接。"下面我想就这四个特点,分别介绍一下: 

一、 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 

所谓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 "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负荆请罪》写的是"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为友登门谢罪。《船长》塑造了船长在客轮被撞毁的危机时刻,指挥若定,视死如归,为旅客置生死于度外,为职守"与阵地共存亡"的崇高形象!《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这就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六年级下册的七个单元也分别是围绕"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等主题组织编排的。 

为了整合教材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等综合能力,这两册的课文还比较集中地凸显一个主题。如六年级下册24篇课文,其中60%以上的课文表达了"关注自然,研究自然,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主题:《长江之歌》揭示了长江刚柔并济的特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山谷中的谜底》介绍了雪松坚韧的特点,揭示出人的生存和发展要能屈能伸,以曲求伸;《螳螂捕蝉》通过有趣的"生物链现象",昭示人们要全面看问题;《最大的麦穗》通过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到麦地里捡最大麦穗的故事,把麦地的"浩渺",麦穗的"繁杂",与生活的复杂多变现象联系起来,揭示了理想与实现的关系;而《孔子游春》说水的"四德",于谦《石灰吟》对石灰坚贞品德的歌颂,王冕《墨梅》对墨梅淡泊名利的赞美,都使人领悟到做人的标准。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学生自然与社会,人与万物不但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相依相生,"和而不同"。这样编排,大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教育资源,给阅读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黄帝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愚者不足。"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联系和发现,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让人智慧的学习。 

二、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六年级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个特点: 

一是安排了阅读指导文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二是安排了"我读书 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六上是《鲁滨逊漂流记》,六下是《西游记》。 

三是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等。"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四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每一册安排一个"学和做",而这个"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六上安排的"读报和剪报",六下安排的"我的成长册"。 

三、突出了重点学习习惯项目的培养 

教材每册的开篇仍然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项目,虽然安排在教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这些项目在该教材里也反复体现。如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个重点项目,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就呼应了"不懂就问"这个项目,在阅读、习作及其单元练习中也都反复凸现了"勤于搜集资料"的训练。而六年级下册的两个重点项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不但通过课文《读书要有选择》和"我读书 我快乐""学和做"等重点训练栏目有所体现,而且在阅读课后练习、习作和单元练习中也反复安排了训练。 

四、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 

第三学段特别是六年级两册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的编排结构,就是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按照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想对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目标要求,强化目标意识 

作为教学,制定目标当属第一位的。因此,要想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标准》,明确其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共提出了十项。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认为如下四个项目是最能凸显高年级段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联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要求,我认为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绝不仅限于速度的要求,还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内涵:首先对默读速度的量化要求是一个保底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最基本的默读速度应该是(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否则,就是欠账,不合格。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再次,提高默读速度,也暗示了提高默读能力的要求,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体验、评价等。 

谈到默读,不能不涉及阅读课的境界问题。当前,老师们在阅读课中所追求的"书声朗朗" "议论纷纷"的境界是好的,也是应该要的。但是,阅读课上如果都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而无鸦雀无声,恐怕是值得质疑的,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首先,课堂教学结构要张弛有度,动静搭配,学生如果40分钟都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不但不利于深入思考,而且也会产生更多的弊端。其次,朗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理解、领悟的深度,而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增强,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沉下心来去默读,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次,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绝不是单纯的朗读训练所能完成的,相反,可能更多的要依靠默读训练。因此,我认为,第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的读书训练应该是朗读、默读并重。也就是说,默读训练比重的增加,是小学高年级与低、中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区别的明显标志之一。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褒、贬色彩也多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类词语并不太困难。但是,更多的中性词在语境中有时可褒、可贬,甚至有些褒义或贬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的感情色彩却相反了。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词句训练,也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学生才会更深切地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特有魅力,才会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是一篇一读就懂的叙事性课文,教学时老师如果引领学生只是在故事情节上纠缠不休,不但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探究、赏析等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会大大地挫伤学生阅读的兴趣。而如果引导学生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军人表现的词语;接着再辨析比较其感情色彩,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见下表);然后通过表情朗读、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等,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的写法,内化课文的语言。
分 类
我 军
敌 军
语言描写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气势汹汹 "搜查"
偷袭行动 悄悄……进发 偷偷……摸来
战斗情景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恼羞成怒 "哇哇"吼叫 疯狂扑来
失败表现 众寡悬殊 暂时退守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狼狈而逃

文章不是无情物。叙事性课文如此,说明性文章也是如此。如六年级上册《麋鹿》第一段:"天色微明……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语言形象、生动,在读者面前展现一幅优美而神秘的画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而课文的最后一段,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的游子归来,"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3、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标准》的这项要求,包含如下三层意思: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阅读教学,如果不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那么就很难体会文章的深层思想感情;而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探究和领悟,又会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领悟。这项要求,明确地规定了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标准》要求的"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着眼点是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服务的。与传统的从知识点的角度所进行的写作方法教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那么,如何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篇章意识,注重整体联系。即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内容与写法、表象与内涵的联系等。如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托物誉人,手法昭然。课文采用了顺叙、插叙、描写、议论、抒情、联想以及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把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鲜活地伫立于读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为了较好地发掘教材的这些资源,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先找出描写这株柳树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强大。接着再读书思考其他内容与这株柳树的关系──渲染环境艰苦,凸显了这株柳树生长艰难;对比强烈,说明这株柳树与家乡柳树生长环境反差巨大。最后通览全文,想想这样写的作用──凸显了这株柳树的"神奇";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扬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誉人。 

4、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这是要求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而不是传统的文体教学。需要说明的是,《标准》要求学生学会阅读的这三类课文,是对文体的宽泛界定。所谓叙事性作品,并非传统所界定的典型的记叙文;所谓说明性文章,也不是传统教材所选定的典型性说明文。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决不是立足于如何传授文体知识的教学,而是着眼于不同文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教学的立足点是如何把文体知识的教学渗透在读写训练之中,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反思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有"三个一样"的问题。一是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一样的--不管哪个学段,都是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写的什么,而不引领学生领悟文章是怎么写的;都是组织学生朗读、评析、讨论,默读和探究性的训练很少或者没有。二是1、2两个课时教学目标、方法一样--特别是公开课,听课的老师"猜"不出执教者上的是第几课时。三是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一样--甚至诗歌和说明性课文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是制约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我们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有在解决这"三个一样"上下功夫,才能有所突破。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把《标准》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阅读课堂教学的重点,意在彰显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也就是说,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只有突出了这四个重点,才能凸显高年级与中、低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区别点,才能保证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协同作用,强化整合效率 

落实教材主题单元的编写理念,首先,应该从抓好"单元备课"入手。 

因为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认真研究单元主题的组合、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等,把单元模块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设计,在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仔细选择单元整合的切入口,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搜集信息、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同时还使学生得以启迪智慧、提升认识、丰富精神、陶冶性情。例如六下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情"。课文虽然都是写物,但是都饱含深情地赞扬了描写对象的内在美、品质美--广玉兰的高雅纯洁,生生不息;夹竹桃的融洽、坚韧;石灰的铮铮铁骨;墨梅的淡泊名利。这种借物喻人、咏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可以作为训练的主题,把本单元的四篇诗文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阅读,领悟写法,并与《练习6》"语文与生活"栏目学习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迁移练笔等。 

其次,进行主题单元教学实验,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主题单元的编排理念,并不排斥对讲读课文的逐篇施教。只是逐篇施教时要注意单元的整体联系,发挥"整体效应"。 

第二,不要丢弃文本,无限放飞。许多单元主题教学的课例,比较注重于课外的拓展,冷落了文本,教学重点变成搜集、展示课外资料。我认为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一个误区。实施单元主题教学不是淡化教材,而是更好的优化教材;不是以削弱文本资源为代价去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而是以适当的"外部"信息,来深化对文本的学习,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 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强化文体意识  

为了与初中的衔接,六年级的阅读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实现向初中阅读学习的平稳过渡。怎样抓好不同文体的教学呢?通过学习《标准》的要求,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1、叙事性课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记叙文是最常见、用途最广泛的文体,它包含一切具有记载、叙述意味的文章,如小说、散文、戏剧、通讯、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而入选教材的叙事性课文,则多是经过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根据叙事性课文的特点,建议在阅读教学中突出以下个性要求: 

(1)具体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叙事性课文不但具有具体感人的故事,而且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学生的阅读学习必须把文本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才能入境动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而文本的形象丰满和鲜活,主要是通过对文本事件的还原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复原和丰富,以及对文本事件和人物活动背景的感悟和体验等。作为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六年级学生阅读,在借助书面语言感悟形象、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还要通过文本的形象进入意象,读出"言外之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吴王不顾大臣们反对,固执地要攻打楚国,他的少年侍卫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如何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深刻地揭示出文本的内涵呢?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你们能理解"有意思"的内涵吗? 

生:故事本身有意思:蝉→螳螂→黄雀→少年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师:是的。这个故事很有趣,少年为什么不说是有趣的事呢? 

学生通过读书,很快找出了"有意思"的寓意:少年给吴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巧妙地劝说吴王,暗含着你攻打楚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身后隐伏的祸患。  

师:请同学们读9.11节课文,看一看,这两段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再次融入了课文。一分钟后,争先恐后地说:语言有意思;都是"--却--"的句式;"却"字反复用了4次…… 

师:从"却"字的反复使用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注意前后联系着读。
 

学生通过读书很快"悟"出了答案:强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其他的后果的可怕;第四个"却"字,就是暗示攻打楚国后果的可怕;加强了语气,促使吴王尽快清醒…… 

师:同学们领悟得非常深刻。再读全文,想想少年选择劝说吴王的时间和地点有什么高明之处?

生读书思考后,发表了如下见解:这个故事只有在公园里才显得真实;早晨,少年的衣裳被露水打湿了,才能引起吴王注意;吴王在公园里散步,心情好,容易接受意见…… 

(2)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记叙文文体知识 。叙事性课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里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而不是孤立地教授其抽象的知识。比如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霍金不幸的命运和伟大的成就:课文第三节霍金外貌的描写令人悲悯,第四节霍金科学成就的介绍令人震撼,两相对照,令人崇敬。第二部分介绍了霍金的工作和生活:办公室门口的告示牌、室内的布置和他与研究生们的交流等细节描写,揭示了霍金生活的平常和人格的伟大。第三部分介绍了一次学术报告会后,女记者采访霍金的情景:场面的描写扣人心弦,霍金的神态和语言描写使人心情激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引领学生读书领悟课文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效果,不但会被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人生、人格力量所感染和折服,而且还会在吸收霍金精神力量的同时也摄取到语文的营养。 

(3)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 ,选好教学的切入口。叙事性课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大都比较复杂,都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故事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延伸;人物感情的变化;在全文中时隐时现的一个物件,一个表情、动作,一句子等。清理文章线索是与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过渡、照应、总起、总结等关键性的词、句、段,理清课文的脉络。如《轮椅上的霍金》,每一部分第一小节的叙述或议论的语句,就是课文的明线,而对霍金三次笑容的描写则是揭示人物精神的暗线。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关系、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等就清晰了,这是读懂文章的基础工程。

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在引领学生把握了课文表达顺序和线索以后,还要选好切入口,以引领学生直奔重点或中心,对课文进行深层地感悟和探究。那么,如何选择阅读探究的切入口呢?除了《螳螂捕蝉》和《卢沟桥烽火》品味语言,体会、推敲词句的内涵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循事件。如六年级上册《生命的林子》,是写玄奘为了"出人头地",想离开法门名寺到小寺中发展,经过方丈的点拨,又留在法门寺修炼的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内涵也很深刻。但是如果抓住"去"和"留"的内在原因去比较、探究,学生就会很好地领悟其内涵。
 

二是抓中心。如《轮椅上的霍金》第八小节第一句话:"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不但深刻地揭示了霍金的人格魅力,而且高度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中心句阅读,就会辐射到全篇:通过第一部分领略霍金"物理天才"的风采,通过第二、三两部分领略霍金"生命强者"魅力。 

三是扣课题。如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的一位失去左腿的老教师上课、活动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刘老师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精神风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现引导学生阅读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思考课文其它部分与课题的关系,学生就可能一步一步发掘出课文的内涵:刘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他糊制的风筝,更多的是蕴含在课文内容之中的"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甜蜜、幸福……"艺术的风筝"--他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 

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最关键的还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情而定。从上面的课例可以看出,教学切入口选得好,就是给学生阅读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就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3、诗歌教学的个性要求 

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出的形式上。针对诗歌的特点,建议老师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诗歌教学: 

(1)创设情境,展开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诗歌语言凝练、内容简约、意境深远等特点,标志着诗歌的留白多,想象空间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介入到读诗当中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创造,读出自己的个性。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六上),是长期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全诗突出一个"狂"字,表达了他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教学时,教师如果扣住"狂"字,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就会把"却看""漫卷""放歌""纵酒"的"狂"态真切地展现出来,也能把"青春""作伴"极速"还乡"的"狂"想情景呈现出来。特别是尾联写"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推敲"穿""下""向"等动词的表达效果,不但可以想象出作者"人未走,心已到故乡"的心情,而且也可能想象出作者行走、辗转于还乡途中的不同状态,以激发出学生的灵性。 

(2)"感动"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列宁说过:"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诗歌是用情感写出来的。教师要想运用诗歌打动学生,自己先得被诗歌所感动。教师是发自肺腑、热情洋溢的解读,还是流于形式、苍白无力的说教,这必然对学生的读诗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投身其中,忘情其中,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的情感,使学生"感动"起来。从而达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人人相通,心心相印,情情相激,为整个课堂营造出一个浓浓的情感场。 

(3)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手段。诵读也是朗读,其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其次,要"精思",眼到,心到,口诵,耳闻,心想。第三,更注重自我陶醉。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诵读是个体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就是说,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陶醉在诗歌的情景当中。如果读诗达不到自我陶醉的程度,在效果上是要打折扣的。 

4.说明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词典把说明文定义为"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而《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说明性课文可能比传统定义的说明文更宽泛一些,即除了"典型"的说明文以外,诸如游记、科学小品等艺术手法更浓厚的课文也可以列入其中。那么,如何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呢? 

(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这类课文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是其知识含量很高,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展现的是另一个新的视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内外阅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读懂、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开阔知识视野中提升阅读兴趣。如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通过海洋资源的介绍和远景开发的展望,使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海洋,深刻地领悟到海洋、自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对这一领域的探究兴趣。 

(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性课文过程中感受新鲜和富有新意。小学说明性课文的文体常识简单易学,比较贴近学生,适度地引领学生在阅读和运用中感悟其写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这类文体的新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性课文的积极性。如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课文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介绍了烟台的海四个季节不同的特点,凸显了说明文体篇章结构的特色。而其语言的特点也很鲜明:"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用数字说明,增加了语言的准确性。  

(3)注重读写迁移,学以致用。由于说明性课文的结构规律便于把握,写作方法易学,比较贴近学生的习作,因此,教学时可以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练习。诸如抓特点、打比方、作对比、用数据等说明方法,篇章的总分、并列等结构形式,段落的承上启下过渡方式等等,通过迁移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把握说明性文章的写作规律。 

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虽然文体不同,但在教学上还是有很多共性要求的,我认为,主要的就是《标准》几项重点要求。另外还要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重视阅读训练智商和情商内在的含量;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应用等。 

四、树立生活语文理念,落实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即生活。脱离生活的语文学习,不但缩小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而且限制了语文实践,是毫无生机的僵死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苏教版(国标本)小语六年级教材特别注重对生活语文资源的开发,着意引导教师落实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1、领悟、落实"我读书,我快乐"的编排理念。 

"我读书 我快乐"栏目的编排,意在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少做题,多读书"。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工程是读书。我们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努力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与书籍交朋友,在读书中成长起来。如何落实这个栏目的教学呢?  

(1)指导学生阅读好本单元的课文。特别是从要求要读的这本书中节选出来的课文,从而把学生阅读的胃口调起来。 

(2)安排一节读前指导课。可以帮助学生订一个读书计划;也可以再以这本书中的一两个故事为例,指导他们试读。 

(3)做好检查调控工作。除了检查读物的落实情况外,还要检查阅读进度,应要求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摘抄名言警句,故事提要、写读后感等等。
 

2、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把"学和做"落在实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和做"就是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安排的。这是高年级语文教科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教学中认真对待,予以落实。落实这个栏目教学,既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课题,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只要引导和调控就可以了。二是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三是虽然置于教材的最后,但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实施。  

3、努力落实习惯篇安排的重点学习项目,使习惯篇的要求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这些学习项目既是六年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点项目,又是提高小学生自学能力的重点训练项目。要想使小学生会学语文,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要遵循科学的学习途径,引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把阅读与生活积累、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年级。本学年的教学,不但要承担着巩固、提高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而且还要注意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衔接。只有深刻地理解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突出本学段的教学重点,才能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顺利地实现向初中阶段的过渡。

阅读17205次 · 2009-07-03
设置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凤凰语文,在很多教师的使用习惯中,经常被称为凤凰语文网,小学语文凤凰网,凤凰语文论坛以及凤凰教育网等

凤凰语文,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专业的中小学语文教案,中小学语文ppt课件、中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给予树教学设计等内容,是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分享论坛。
友情链接:高铁乘务学校 铁路学校 成都高铁学校 高铁学校招生 高铁学校

网站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3015862号-1
网站公安局备案编号:200303E0015